Powered By Blogger

2013-05-22

書店漫遊




生命到了某個階段看似固定了 ,心靈卻不斷漂泊 。

小時候家裡有一個大書庫,是父親怕我生活無趣為我準備的。童年時期除了在玉蘭花樹下瞻仰採不到的玉蘭花外,能夠綽手可得的就是書庫上的書。

家,是肉體上有形的依靠;書庫裡的書則是童年心靈上理所當然的存在。

十二歲的夏天,或是更早之前,一個人偷偷騎著腳踏車走出巷子。第一次,踩著腳踏車滑下陡峻的坡道,逆風下滑的時刻,覺得自己能夠走出世界,連呼吸的空氣都不一樣了。

就這樣,趁著沒人發現,我騎得越來越遠,看到的世界也和我原本想像的不一樣,原來,世界不只是家裡的書庫而已。

十三歲,時間上雖然沒差多久,我卻很難自己去冒險了。學校和家之間成了固定來回的地點,幾乎無法駐留,連家裡的書庫也變的難以靠近。

十六歲的女孩開始逛街打扮,我卻覺得相當彆扭,同年紀的女生開始尋找女人的影子,我的心靈卻開始漂泊。於是,我慢慢變成在街上漂蕩的影子,不知道要去哪裡。依稀記得,穿越大小巷弄之後,偶爾會駐足在書店裡,偶爾...

十八歲,學校的圖書館幾乎成為唯一的去處。只是,還是喜歡一個人到書店看看,當時不懂,以為書店的排行榜就是最好的,所謂的世界名著會從此落伍,因為,這些名著不會出現在書店排行榜。

二十五歲後,厭倦了追著排行榜上的書,因為排行榜上的書名更換的比看完一本書還快。我看書的時間跟不上排行榜更換的名次,作家越來越多,時髦的思想越來越豐富,慌了,還要跟隨書本的潮流到多久?

三十歲,我愛上駐足在書店的感覺,不止音樂、人文氣息的濃郁感,而是能夠在書店裡自在的漫遊了。現在,看著排行榜我不再慌張,而是知道了潮流的思考模式、流行的成功方法、台灣出版社的景況、社會價值觀的缺乏和多餘都顯示在排行榜上。

這樣的漫遊發現,經不起考驗的書籍逐漸消失在書店裡,能夠留駐在架上的還是少數。

現在漫遊在書店裡,我會晃排行榜一圈依舊回到世界文學區。我瞭解了,這區的書不會消失,只會一版再版,字體越來越大、書本也越來越厚、當然,價錢也越來越高。

杜斯妥也夫斯基和高爾基筆下的俄國風貌、托爾斯泰的時代觀、左拉和巴爾札克描寫的法國、張愛玲的上海、曹雪芹的榮國府大觀園,還有他們筆下每個人物面對時代的悲歡離合、個性風貌,活生生赤裸裸的人性,不會因為時間泯滅,還會成為世界各地必讀的時代作品。

憑著他們筆下的描述,擴大了想像的空間,我再也不用偷偷騎著腳踏車想像著在世界各地冒險。終於,我能夠在搭乘飛機之前,想像他們所處的文化和世界。

花了時間和成長的代價,生命到了某個階段看似依然固定,身體還是漂泊,但心靈的某一處卻在漫遊書店中得到了一些安定。




2 comments: